一、處理工藝流程的確定
由于鉆井隊的生活污水水質組成較為單一,各污染物濃度相對較低,被稱為低濃度有機污水;污水每天產生的量約15?25m3。根據水質和水量特點,采用污水處理工藝流程,見圖1。
圖1:污水處理工藝流程
工藝流程為:集水池出水經過污水泵進入生物接觸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,該工藝屬于生物膜法工藝,抗水質、水量沖擊負荷能力高;經生化處理后的水質基本達到要求,但含有脫落的生物膜,需通過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,為了確保污水的達標,二沉池中斜板采用蜂窩形填料,使斜板上也掛生物膜,即可進行泥水分離又對污水再一次進行生化處理,經沉砂池沉淀后再經過濾池過濾,沉淀下來的污泥,定期外排至污泥貯存池中貯存。
由于本裝置主體采用生物接觸氧化工藝,污泥產生量相對較少,結合需要處理的水量較小,考慮到井隊經常搬遷等方面因素,不單獨設置污泥處理裝置,污泥定期外排至污泥貯存池中貯存。
二、接觸氧化池填料的選擇
生物接觸氧化法(固定床)工藝較成熟,在生活污水處理中應用較多。生物接觸氧化法選用的填料主要為彈性填料、蜂窩填料。彈性填料是90年代初我國自行開發的填料,它具有掛膜快、脫膜容易、重量輕、運輸方便等優點。蜂窩形填料材質為塑料,它具有比表面積大、空隙率高達97%?98%、質輕強度高,堆積高度可達4?5m、管壁光滑無死角,衰老生物膜容易脫落等優點,PVC雙通孔填料由優質聚氯乙烯片材粘接而成。徑向和橫向都有通孔,孔徑大于50mm,表面有波紋,孔徑大,不堵塞,掛膜快,對生物膜的生長和脫落效果好。
山東優之凈綜合比較,生物接觸氧化池填料選用軟性纖維材料;沉淀池填料(斜板)采用PVC雙通孔填料。
三、設備結構的確定
根據污水處理工藝流程,污水處理裝置設計了接觸池、沉淀池(及二次接觸)、過濾池、消毒池(備用)和風機房,考慮處理裝置要小型化,沒有設計污水集水調節池,污水集水調節池則就地開挖。由于鉆井隊污水量較小,處理裝置的處理水量設計為1m³/h。處理裝置結構及形狀見圖2。
圖2:污水處理設備俯視圖
處理裝置為一長方體,寬2m、長8.5m、高2.2m,除設計了幾個功能池外,還配套了兩臺風機、控制柜、水位控制提升泵、布氣管等。管道聯結和電源接頭都采用快速接頭,便于安裝和拆卸。
四、保溫和降噪的處理
由于鉆井施工在野外,為了消除夏季溫度高和冬季溫度太低對微生物的影響,對處理裝置整體加裝保溫層,并在保溫層外加了防護層。
為防止風機噪聲產生二次污染,選配了低噪聲風機,從源頭對噪聲進行控制,并設置了專門的風機房,進行隔聲處理。